本版图片均由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提供
本报记者 田凤凤
沉浸在浓郁书香中的志愿者力量会不会更强大?来自全省高校的400余名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标准答案”。他们被人们亲切称为“晋小青”“晋小志”。在他们身上,不仅涌动着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更传承着跨越时代的文化薪火……
4月24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主论坛在太原市举行。20日至27日,11个主题分论坛、12个系列活动相继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出版界代表、阅读推广人及基层工作者齐聚一堂,为建设书香社会注入活力与灵感。大会期间,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共青团山西省委的指导下,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招募4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为大会提供了咨询引导、秩序维持、后勤保障、会场会务等志愿服务工作,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12500余小时。他们与全民阅读大会“心灵碰撞”,并深切感知到崇尚读书正在成为更加浓厚的社会风尚。
精研细备助力讲解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面向全民的阅读盛会。展区种类丰富,范围广泛,很多论坛极富深度且兼具温暖,让人流连忘返。”来自山西大学的李博玮在本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担任刘慈欣科幻文学展的讲解员,她主要为读者讲解刘慈欣的成长经历、主要作品及其走向科幻文学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
“同之前的志愿活动相比,这次活动需要我提前储备相关知识。为了更加了解刘慈欣,也为了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除了将讲解词反复背诵烂熟于心,我还提前浏览了刘慈欣的各种访谈,大量阅读了他的经典书目。”作为4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中最为“特殊”的讲解志愿者,李博玮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自己的岗位。
“刘慈欣的忠实书迷们中有很多小朋友,当谈到刘慈欣作品里的宇宙、星空、外星文明时,他们的眼睛在发光发亮。希望这次参观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科幻的 ‘种子’,并且在未来生根发芽。”李博玮说。
小茶点隐藏三晋文化密码
山西财经大学的田昕悦在全民阅读大会主论坛茶歇区担任志愿者,负责茶歇物资调配。虽然之前有着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但在田昕悦看来,大会对志愿者的要求更高更细致。
“茶歇区准备了丰富的山西特色茶点,如传统手工烤核桃、红枣夹核桃等。一位嘉宾好奇地向我询问这些特产的‘内涵’,我告诉他,传统手工烤核桃的故事藏着山西人的生存智慧与乡土温情。”田昕悦说,“山西多山,核桃自古是山区百姓的‘木本粮食’。逢年过节,烤核桃必摆上餐桌。因‘核’与‘和’谐音,长辈会边剥壳边念叨 ‘家和万事兴’,这份带着柴火香的茶点,至今仍是山西人记忆里‘家的味道’。”
听了田昕悦介绍,嘉宾连连感叹,“小小茶点藏着三晋大地的文化密码’”。田昕悦表示:“能通过日常小吃传递出浓厚的家乡情怀,这让我惊喜地意识到,文化传承可以如此‘接地气’,让我倍感自豪。”
精准度关乎体验感
来自山西中医药大学的郭容而首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
她的工作主要是 “查缺补漏”(根据实时需求调配到人员短缺的岗位),但她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在现场布置环节,我和小伙伴们需要为饮用水贴标签。大家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标签平整、端正地贴在水瓶瓶身指定位置,不能出现歪斜、气泡、褶皱等情况,使每一瓶水的标签都清晰美观、整齐划一。”郭容而坦言,原以为摆放桌椅等现场布置工作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儿,可当自己实际操作时才发现,哪怕是桌椅间距的精准度等都关乎着参会者的体验,“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看到空荡荡的场地通过我们的布置,逐渐被赋予书香氛围,灯光与横幅相映成趣,那一刻的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郭容而说。
志愿小事筑就大精彩
山西传媒学院的李子祺是志愿者之间的联络人,大会期间她加入了十几个微信群,每天要回复上百条消息,还要做好各类数据的统计和电话号码的登记工作。“无论是清晨6点还是凌晨1点,我都会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做好汇总,确保第二天的活动顺利举行。”李子祺说。
让李子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的工作比预期要提早完成,当时“大部队”准备返校,可由她负责联络的餐食还未及时送到。“我立即联络送餐商家,与其协商把所有餐食送到离学校最近的站点,并由站点负责人带回学校,最终确保所有晚餐顺利分发给每名志愿者。”李子祺说。
在李子祺看来,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每项志愿活动的成功组织,离不开每名志愿者认真做好每件小事,因为“从小事做起,最后才能做成大事”。
感受被尊重与被需要
王宇霏是山西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大会期间她在“龙城书展·旧书新知”板块的中国书店展位提供志愿服务,负责整理展位书籍、核对库存、引导顾客选购及介绍展品的文化内涵。而主办方提供的所有支持,都让她和小伙伴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需要”。
服务期间,让王宇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前来淘书的六十多岁的老先生。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展位的旧书大多是绝版收藏品,价格相对较高,老先生当天上午来时就选中了一套历史书籍。但对方反复摩挲书页,犹豫再三也没买。
让她没想到的是,下午闭展前,老先生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掏出手帕里包着的现金说:“姑娘,这种承载三晋文脉的老书,不买回去我会后悔一辈子。”
“后来我才知道,老先生是退休的历史教师,专门乘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来淘书。”王宇霏说,“看着他如获至宝的样子,我突然理解了‘旧书新知’的意义——这些泛黄的书页里,藏着无数人守护文明的决心。”
七旬老人赠诗集予以激励
就读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的张皓天,在大会期间负责太原武宿国际机场T2航站楼的接待工作。在机场接待时,他遇到了一位提着两个大行李箱的老人。老人年过七旬,行李箱里装满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读书心得和手抄诗集。
老人虽然行动迟缓,说话时微微喘气,但眼神里满是兴奋与期待。
“我一边帮他推行李,一边听他讲述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几十年来,老人坚持每天读书做笔记,阅读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我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每次翻开书本,都感觉自己依然年轻,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回忆当时的情景,张皓天如是说。
临别时,老人专门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本自己装订的诗集送给张皓天,还认真地在扉页写下鼓励的话语。那一刻,张皓天感到,这不仅是一位长者的善意,更是一份对阅读精神的传承。
双向奔赴太美好
来自晋中信息学院的张雨芬在大会中担任图书管理及协助销售的工作,积累了不少志愿服务经验。
服务期间,一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当时,有一位老人想要买书,但现场销售需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操作。“当我看到老人手忙脚乱后,便主动上前帮他完成。付费成功后,老人对着我连声道谢。那一刻,让我深切感受到做一名志愿者的价值和意义。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可以相互传递的,这样的双向奔赴太美好了。”张雨芬说。
本届全民阅读大会,让张雨芬深切感受了爱读书、读好书、读善书的阅读理念,尤其是现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浓厚的文化氛围及众多热情洋溢的阅读参与者,让她深受震撼。她说:“看到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让三晋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激发了大家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后,我作为一名亲历者,参与其中,深感自豪。”
“程序性工作”满是挑战
来自山西青年职业学院的张岩格在酒店接待岗位承担着嘉宾接待、物料管理及会务协调工作,他原本以为这只是 “程序性工作”,但参与服务后才深切体会到,原来每个微笑、每份资料和每次对话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服务前,来自电视台的‘鸽子’老师主动指导我,如何根据嘉宾场景灵活调整接待方式。比如提前短信预告关键信息,电话沟通时先说明来意,再清晰告知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最后再确认是否需要重复或补充……”“鸽子”老师的认真指导,让张岩格服务时游刃有余,并出色完成了接待工作。
让张岩格深受触动的是,当志愿者把山西的书院文化、晋商精神、文学脉络拆解成接待中的“可感知细节”时,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能被嘉宾带走、被青年谈论、被未来延续的“活的记忆”。这或许就是本届全民阅读大会对三晋文化最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