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天山山西力量点亮边疆发展之路

2025-09-17   

山西援疆人书写“晋疆一家亲”的时代华章


  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太行凝志,天山聚情。从黄河之畔到天山脚下,2800余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三晋大地对边疆的深情嘱托与实干担当。一批又一批山西援疆人跨越山海,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扎根边疆。
  他们以产业为基,将山西技术与边疆资源深度融合,在戈壁上建起现代化产业集群,让资源优势化作发展动能;以医疗为盾,携仁心医术筑牢健康防线,既救死扶伤又传帮带教,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以教育为桥,把三晋文化与优质资源送进课堂,让知识与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以民生为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成医养中心、完善基础设施,让发展成果温暖万家。
  9月9日至16日,在“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采访活动中,记者循着援疆足迹,见证着山西力量如何点亮边疆发展之路,书写“晋疆一家亲”的时代华章。
  
  产业援疆 科技为核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戈壁上,潞安化工集团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轰鸣声中,煤炭正被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作为山西省重点援疆项目,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国有大型企业,注册资本超55亿元,煤基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一期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占地4480亩。自2018年底全面投产后,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动力核心”。
  该项目深度植入“山西智慧”,甲醇气化单元采用山西阳煤化机专利 “晋华炉”,BDO生产运用山西三维炔醛法专利技术,融合瑞典、意大利等国前沿工艺,构建起从甲醇到BDO、PTMEG的全链条生产体系。年产 20万吨 BDO、6万吨PTMEG的产能,填补了区域精细化工领域空白,将当地煤炭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创造大量稳定就业岗位。
  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智慧介绍,准东正在加快 “三区一园一支点”建设,即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及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支点,努力打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王智慧表示,将带领分管的有关部门和同志,锚定准东煤、电、化、材四大产业,一手抓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准能办、准好办、准快办”服务品牌,让更多优质企业在准东这片热土上落户;一手抓产业落地,躬身入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用足用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解决好企业落地的堵点痛点问题,为准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援疆贡献。
  六运湖农场是“民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2013年至2025年,16个援疆项目在此落地,总投资超1.3亿元,援疆资金近亿元。2013年,安全用水全覆盖及集中供热工程,让群众告别 “吃水难、取暖愁”;2021年至2022年,晋龙示范区养殖项目搭建现代化养殖基地,与新疆泰昆集团合作激活畜牧产业动能;基层党组织活动室、民兵能力提升项目则筑牢服务与安全防线;2025年开建的场史馆与公共室内活动室项目,更将为农场注入文化活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在北塔山牧场的产业蓝图中,山西晋中援疆干部张志涛是主要“参与者”。针对牧场矿产、风能、光热资源及乌拉斯台口岸优势,身为牧场副场长的他与牧场党委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建设北塔山贸易加工产业园,对接企业24家,签约项目3个,完成招商引资实物量931万元。他积极推动口岸跨境商品交易市场筹建,推动口岸从“贸易通道”向“产业通道”转变,让边疆资源真正“活”起来。
  
  医疗援疆 仁心为盾筑牢健康民生线
  
  “病理报告精准,患者肿瘤完全消失。”昌吉州中医医院内,副院长魏学民的话语满是欣慰。这份成果背后,是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和娟的坚守。
  2023年5月入疆时,病理科仅有3间屋子、3名员工,设备陈旧且需从检验科独立运营。重压之下,和娟推动科室于同年6月独立运营,面积扩至480平方米,并增设专业科室;新增10余项质控指标,带领科室通过“三甲”评审,宫颈筛查阳性率提升122%,常规病理报告及时率达98%;攻克技术难关,填补州内多项技术空白,每月完成200余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24年11月,完成任务的和娟毅然申请留任,以“二次援疆”诠释医者担当。
  “愿以寸心寄边疆,让中西医并重之花绽放在天山。”这是两度援疆的蒋敏的誓言。时隔七载,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医疗集团阳邑分院副院长蒋敏今年8月再赴红旗农场。第一次援疆时,医院无中医科、无中药房的遗憾,成为她此次前行的动力。在病房管理中,她力推 “中西医协同查房”,借助医共体远程平台培训灸刺技法,精进感染防控流程。
  从初援时孩子的啼哭,到如今儿子的一句“妈妈,援疆是好事”,蒋敏深知“舍小家为大家”的重量,也更笃信“唯有筑牢基层医疗根基,才能让边疆群众的健康更有保障”。
  青年医学博士张亚运则以“援疆三问”作答使命。2024年6月,他入职山西白求恩医院后,主动请缨援疆。
  针对昌吉心血管疾病特点,他推出“双语宣教+个性化方案”,让健康建议贴合当地生活习惯;牵头梳理急危重症诊疗流程,搭建线上培训平台,为CCU筹备奠定基础;开设“科研小课堂”,带动科室申报两项课题,助力医院向临床科研型科室转型。他与年轻医生结成“师徒对子”,倾囊传授经验,“要留下技术和理念,让医疗水平持续提升”。
  山西省肿瘤医院的李静怡则在援疆路上读懂了“责任”的重量。初到新疆时,一名13岁癌症患者辗转数千公里求医的经历,让她坚定了“授人以渔”的决心。她从病历书写、诊疗规范教起,将专科疾病鉴别诊断技巧倾囊相授,“要留下永不离开的医疗力量”。
  如今,她培养的当地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例,而她播下的健康种子,正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
  
  教育援疆 文化为桥架起同心纽带
  
  “2870公里缩至400公里,援疆是使命,也是团聚。”在昌吉州二中课堂上,援疆教师索琼的话语温暖动人。2024年,她循着戍边爱人的足迹来到新疆,依托忻州一中与昌吉州二中“管理驻点+骨干互动+云端共享”体系,将山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边疆。她还带着柳林碗托、太谷饼走进校园,让学生在美食中感知山西文化;组织42场“云端”备课,共享1200余项课件,覆盖昌吉州80%的中学教师。在她与团队的努力下,昌吉州二中2025年高考实现“三级跨越”,两名学生填报山西高校,见证了跨越山海的师生情。
  44岁的音乐教师张明霞,以戏剧为媒播撒艺术火种。去年援疆以来,她将豫剧、京剧引入土墩子农场学校课堂,以 《花木兰》选段为蓝本,带领孩子们雕琢唱腔与身段。如今,戏剧社团的节目登上丰收节、群众村晚等舞台,成为文化活动亮点。她计划将晋南蒲剧、眉户等非遗艺术带入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扎根。
  “省级教学名师”李慧珍于今年8月赴红旗农场学校任副校长。面对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学生群体,她计划融合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等山西经验,优化课程与评价体系,“教育传帮带,既要教知识,更要育新人”。
  在北塔山牧场,张志涛把教育援疆作为民族团结的突破口。针对当地教师普通话水平短板,他促成牧场学校、幼儿园与山西学校结对,建立“一对一师徒帮扶”机制;邀请山西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助力民族教师顺利通过等级考试,重新站上讲台。“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筑牢发展根基。”张志涛说。
  援疆精神 初心为帆续写山海情谊
  
  从企业车间到牧场田间,从医院诊室到校园课堂,山西援疆者的足迹里,镌刻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如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程永平所言,山西始终将援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各领域持续发力,为新疆发展注入山西力量。
  这些援疆者中,有人告别家人,有人暂别熟悉岗位,却以实干书写答卷——张志涛初到北塔山牧场时,克服思想、气候、饮食、孤独四道难关,走遍7个基层单位,推动援疆项目落地,协调义诊服务450余人次,与牧民结成“一家人”;和娟二次留任、蒋敏两度援疆,用坚守诠释责任;张亚运以科研助力医疗升级,索琼用教育搭建文化桥梁,他们的故事,都是援疆精神的生动注脚。
  太行巍峨,天山苍茫,黄河与塔里木河共赴江海。一批批山西援疆者接续前行,以初心为帆,以实干为桨,让 “晋疆一家亲”的纽带愈发坚韧。
  此次采访团的镜头与笔触,正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传遍四方,让山河相依的故事在新时代丝路上持续传唱,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京ICP备05072716 管理维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闻宣传中心

投稿邮箱:28061433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