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实验小学教师戎雪皎

用青春和热爱浇灌教育沃土

2025-09-17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今年27岁的戎雪皎,是忻州市实验小学的一名青年教师,202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从教五年来,这位扎根忻州教育沃土的年轻人,用奉献与担当诠释着“以生为本”的育人初心。
  2023年12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中,戎雪皎讲授的《轴对称》一课让她荣获“跨学科示范带头人”称号;2024年3月,被评为忻州市实验小学第九届学校教学能手;同年,在山西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凭借《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摘得省级优秀奖;2025年5月,参与研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斩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戎雪皎扎根讲台的坚守与对教育事业的深耕。
  
  用心教学 激发课堂“新活力”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智慧。”这是戎雪皎常挂在嘴边的话。初登讲台,她发现不少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为此,她翻阅大量教育心理学书籍,探索并践行“五环三话”教学模式。在“图形的认识”课堂,学生分组观察校园里的砖块、树叶、篮球,在触摸拼接中发现图形特征。
  《轴对称》一课中,戎雪皎提前收集蝴蝶标本、脸谱图案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对称现象;带领大家折叠彩纸、剪出对称图形,在“折一折”“剪一剪”中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运用美术知识,将数学与艺术融合,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戎雪皎自费购买教具、制作动画课件,设计了不少与“克和千克”相关的课堂活动。一次公开课,她以“超市称重小管家”形式串联知识点,让学生用天平称量橡皮、铅笔等克重,用弹簧秤称书包、书本体会“千克”。课堂气氛热烈,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喊道:“老师,再称一轮!”有趣的课堂教学让许多“数学困难生”重拾信心。
  
  融汇贯通 做深耕教研的“引路人”
  
  除数学教学外,戎雪皎还兼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她的思政课上,看不到“灌输式”教学的影子,只有其乐融融的课堂互动。在《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中,她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身边的民族文化元素。
  “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扎根课堂,更要抬头看路。”作为学校数学和思政教研团队的青年骨干,戎雪皎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让40分钟的课堂提质增效,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必答题”。为此,戎雪皎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思维特点,设计“问题链探究”“生活场景建模”“跨学科融合创作”等教学活动。
  “鸡兔同笼”教学中,戎雪皎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结合生活场景改编题目,同时灵活运用假设法、列表法等方法拓宽解题思路。这种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机械练习负担,又释放了每个孩子的思维活力。
  
  学生眼中的“戎老师”
  
  在学生眼中,戎雪皎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她办公桌上的“学生成长记录本”里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点滴进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小涵性格内向,戎雪皎在课堂上对她多了些“特殊关注”——提问时温和望向她、答对便带头鼓掌,批改作业时夸赞小涵字迹娟秀,渐渐地,小涵变得越来越开朗。小涵的奶奶拉着戎雪皎的手说:“您比我们当家长的还懂孩子的心。”
  此外,戎雪皎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暖手宝和手套;放学后留半个小时为学困生补课;组织学生成立趣味小组……“教育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戎雪皎说:“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历程,是用真诚与信任唤醒每一颗种子的内在力量。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需要用青春和热爱浇灌的事业。”戎雪皎说,她愿做一颗铺路石,让孩子们踏着自己的肩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京ICP备05072716 管理维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闻宣传中心

投稿邮箱:28061433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