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成长比完美开局更重要 实习生 苟萧 摄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实习生 苟萧
在乡村教育画卷里,长治市上党区城南小学的90后教师王韶丽以赤诚为笔、岁月为笺,描摹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从教13载,她用汗水浇灌教育的沃土,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职业篇章。
“收获成长比完美开局更重要。”王韶丽常说的这句话,恰是对她教育生涯的生动诠释。
深耕讲台守初心
2012年盛夏,刚从大学毕业的王韶丽,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入职不久,她便接到了讲乐理公开课的任务,一头扎进资料堆里,反复打磨课题、设计教学方案,一次次找有经验的老师“模课”,耐心倾听每一条建议。多次试课中,她一点点摸索节奏、调整细节,最终呈现的公开课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身兼数职,王韶丽的工作繁杂而琐碎。但每天早晨,她总会准时出现在班级门口:检查教室卫生、调试教学设备、清点班级人数……这些看似简单的准备工作,她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觉得力不从心,想过推掉班主任的担子,可一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累点儿也值得。”她笑道。
“用热爱点燃热爱,用生命影响生命”,在王韶丽眼中,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滋养信任的沃土。
课堂上,她是严谨认真的英语老师;课后,她践行“1对1”“1对2”小老师制,让孩子们能及时查缺补漏,在互助中学会分享与包容。
“是孩子们的成长,让我更加理解了教育的意义。”这份坚守,让王韶丽收获诸多认可。多次荣获“县模范教师”“县骨干教师”称号;在基础教育“三优工程”评选中,获得省市级荣誉;撰写的《信息技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在《艺术交流》期刊发表。
借巧思培育成长
为打造高效有趣的英语课堂,王韶丽设计的“互动环节”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在教授“Attheshop”单元时,她将教室变成“小超市”,给日常用品贴上英文标签,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英语词汇。
王韶丽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今年5月,在四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中,她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稳居全年级第1,40名学生中就有39个达优,优秀率达到97.5%。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反复修改教案中打磨教学的精度;是批改作业时,字里行间精准掌握每个孩子的学情;是利用午休时间帮学困生补课中,耐心传递知识的温度。
在关注学业的同时,王韶丽每周会召集班干部安排本周工作、梳理上周问题,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给班里每个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逐步引导到逐渐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纪律、班级班风、卫生保持上养成良好习惯。王韶丽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着班级力量。
孩子们的成长悄然增强着班级的凝聚力,“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正是对这份付出最好的认可。
温馨守护暖童心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王韶丽对孩子们的这份爱藏在日常的点滴中,在学生眼里,她是能驱散阴霾的“太阳老师”。
班里有个内向的小女生,每天早上总迟到,平时也少言寡语,王韶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英语课上,王韶丽轻声细语:“宝贝,今天和老师说一个字,老师就觉得你今天特别棒”“宝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好不好?”……一次次温柔的鼓励,让小女生从最初的不及格,慢慢进步到如今的90多分。“那一刻我明白,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用爱填补孩子们内心的空缺。”王韶丽感慨道。
与家长沟通学情,耐心调解学生间的矛盾,倾听孩子们的烦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她的爱像暖阳,温暖着每个孩子的心灵。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笃定,当年青涩的年轻教师如今已成长为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但那份对教育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当谈及给年轻老师的建议时,王韶丽笑着说:“把每次错误都视为成长的机会,及时调整心态,把握课堂节奏,从听课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份热忱与担当,体现在13年的教学时光里,体现在她教过的每一个单词、批改过的每一份作业中,共同沉淀为最动人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