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通讯员 李守谦
日前,省农商行构建优质客户引流机制,并采取四方面11项举措,引导全省农商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稳固存量优质客户基础,积极拓展新增优质客户资源,提升信贷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服务力度
在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方面,要求各级机构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通过构建优质客户引流机制,让新客户“留下来”,让老客户“回到家”。
在瞄准优质客户加大主动服务力度方面,要求各级机构做好三项工作。
实现优质客户精准分类。要形成优质客户分类名单,依法依规对接政务数据平台,获取未建立过信贷关系的优质客户名单,做好营销储备;要搭建针对优质客户的专门营销体系,县级机构董(理)事长,行长(主任)、副行长(副主任),支行行长及客户经理分层做好营销维护,提升服务专业度和工作效率;要构建联动协调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对客户的多维精准画像和精准靶向营销。
明确优质客户引流措施。要为流失类客户提供“回家”专享方案,进行差异化支持和需求转化;为未建立过信贷关系的优质客户明确首贷培植计划,研究配套个性化的信贷产品;为需求增加的优质客户定制专属融资方案,巩固合作基础,深化合作关系。
强化到期客户跟踪回访。要建立到期前客户回访机制,增强客户粘性;建立需求快速响应通道,实现对客户的“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持续完善无还本续贷服务,加大“一键续贷”推广使用力度。
建强自身本领
在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建强自身本领方面,各级机构要做好五项工作。
提升信贷综合服务能力。要提高业务办理质效,发挥信贷业务运行机制效能,持续加强客户经理培养,严格落实限时办结要求;丰富信贷产品供给,提高产品适配性,科学配置产品要素,拓宽产品外延;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普惠作业平台研发进度,优化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平台的信贷服务功能。
持续倾斜信贷考核资源。要明确支持重点,向500万元及以下和3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客户倾斜信贷资源;突出收益考核,加大对收益的考核权重,对贷款利率实施精细化、逐笔逐户的监测和管控;激励约束并重,提高优质客户引流成功率,鼓励县级机构增设优质客户引流专项预算,加大对客户流失情况的监测力度。
加强优质客户风险管控。要严格落实客户准入管理要求,严禁超集中度、超限额、强关联授信,严格执行新增贷款办贷人员工作纪律“七项守则”;持续强化贷后管理能力,增加对优质回流客户的监测频次;严格执行问责处罚措施,以强效问责推动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并严格落实尽职免责办法的相关规定。
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降低自身经营成本;用好普惠小微风险补偿金政策,持续增强自身风险抵补能力;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政策;用好免税支持政策,确保应申尽申;用好国开行“转贷款”资金政策,深化全省农商行在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领域的成果。
树立可持续性经营理念。要树立精细核算意识,确保收益覆盖风险成本;摒弃价格战思维,避免内耗式、内卷式竞争;突出价值收益匹配,以增量促增收、以增收促增效。
强化引流机制
在持续巩固强化引流机制执行效果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部署,细化完善优质客户的分类标准、引流措施、风控要求和考核细则,形成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的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加大推进力度,提高优质客户引流整体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展现工作成效,利用好内外部各类新闻媒体资源,聚焦服务优势、产品特色等,策划开展以“老客户回家”“老客户·新旅程”“百姓银行·更懂您心”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全力营造广覆盖的宣传声势,凝聚“老客户回流、新合作共筑”的良好共创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