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中央,一束追光打下,刘建宏身着一件棕色的复古衬衫,外罩咖啡色格纹马甲,一枚古典造型的胸针别在领口,外加笔挺的深色西裤和一双擦得锃亮的拼接皮鞋。这身既有心理学者“范儿”,又像魔术师的装扮,为他接下来要表演的语言类魔术做足了铺垫。
从2015年入学天津大学到成为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刘建宏的10年大学生涯,也是和天大北洋魔术协会相伴的10年。10年间,他组织和参加过很多的社团活动和校内外演出,还带着魔术登上央视的舞台,他对这段经历的评价是,“加入北洋魔术协会,是我大学期间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近日,一项关于大学生如何选择社团话题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89份。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55%的受访大学生未加入且不准备加入社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团活动持积极态度,他们选择社团时既注重兴趣,也关注能力提升与未来发展。
受访者选择社团时最看重的因素
符合个人兴趣爱好 80.77%
能学习实用技能 60.70%可获得学分/第二课堂学时 51.93%能拓展社交圈、认识更多同学 46.31%
对未来求职有帮助 31.74%社团知名度高、活动丰富 22.13%
社团活动时间灵活 26.00%
社团氛围融洽 28.05%
其他 0.79%
多元考量:花样社团,理性选择
每年开学季,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总是热闹非凡。调查显示,在参与社团数量选择上,受访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理性:50.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只加入1个社团,倾向于“专注深耕”;46.74%的受访者选择加入2至3个,希望“平衡兴趣与成长”;2.42%的受访者愿意加入4个及以上社团。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百团大战”中,吴凯文试着加入多个社团,却总觉得少了“归属感”。直到走进白杨剧团的排练厅——那里堆着社员们凑钱购置的道具,墙上贴满了排练日程表,灯光还没完全亮起,一名成员正用胶带固定一块略显陈旧的舞台布景。这是白杨剧团排练大戏时再平常不过的一幕,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剧本,那种“能常聚、能同频”的氛围,让她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
调查显示,在社团类型的偏好方面,兴趣类(58.04%)和实践类(60.58%)社团最受受访大学生欢迎,此外,学术类社团的选择占比28.11%、文体类为15.48%。
出于兴趣适配与能力培养考虑,四川师范大学的阮思婷在众多社团中作出了慎重选择——青年研究学社和狮山辩论社。“它们均属于学术科技类社团,旨在提升成员的学术能力和思辨素养。”在阮思婷看来,青年研究学社可以满足她对青年社会议题的探索兴趣,同时能提升她的组织与统筹能力;狮山辩
论社则针对性地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表达与临场应变能力。
江西财经大学的王璐童在社团招新时被春晖社吸引。春晖社是一个志愿服务类的公益性社团,活动包括给留守儿童上课、到养老院陪伴老人等。两年多的社团生活,让王璐童对公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时兴起的体验,更该成为一 种生活方式。”
曾任井冈山大学雨丝文学社理事长的江培民早在步入大学前的暑假,就通过新生群了解到雨丝文学社和书法协会,这主要源于他中学时代培养的兴趣爱好。“社团就是一群有同一种爱好的人,以不求回报的形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多维成长:从技能到友谊,社团收获远超预期
从最初被舞台吸引到如今成为剧团的“掌舵人”,吴凯文在白杨剧团的日子是一场关于热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在其他社团更像‘阶段性参与’,但这里的朋友能凑到一起聊戏、排戏,哪怕只是蹲在后台吃盒饭,都觉得踏实。”在选择社团这件事上,她有明确的优先级:兴趣永远排在第一位。在白杨剧团,他们不用考虑营收效益,不用迎合市场需求,哪怕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剧本,也能拉着社员们排上几周;哪怕排练到最后没能站上舞台,这个过程也成了珍贵的收获。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在选择社团时,“符合个人兴趣”以80.77%的占比成为最关键因素,“学习实用技能”(60.70%)和“获得学分/学时”(51.93%)也备受重视。此外,“拓展社交圈”(46.31%)、“对未来求职有帮助”(31.74%)等也成为重要考量,受访大学生希望通过社团实现多维度成长。
一项在社团里逐渐生长起来的兴趣,会成为惠及一生的财富。已经读博士的刘建宏如今住在单人宿舍,在实验室、办公室里,面对的往往是电脑和实验器材。“如果不是社团,我的社交生活将少之又少。”和社团的朋友一起玩魔术、看电影,成了他科研生活的调剂良方。“站在舞台上,所有人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的演出,一个精彩的片段后,所有人为之鼓掌,对演出者来说,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在刘建宏眼中,加入社团的收获远超预期。“本来只是想学点魔术,没想到还锻炼了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更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北洋魔术协会在天大两个校区拥有约200位成员,他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甚至有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统筹和协调这样一个社团面临着诸多挑战。举办大型活动协调经费、人员、场地时,让刘建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如果不是北洋魔协,我可能没有机会体验这些。”
在社团学习和教学中,刘建宏的魔术表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让他在魔术圈中颇有名气,除了参加社团活动和校内演出,一些天津和外地的商业演出也会邀请他登台。去年夏天,他受邀参加了央视综艺频道《一笑一周》节目的录制。
回顾社团生活,江培民不仅收获到同侪间的友谊,更深刻理解了“组织”的含义。“当时社团年审不合格,面临着解散的风险。”在他看来,大学社团的核心价值不只在于技能传授,更在于凝聚志趣、传递热情、培养责任感。“社团是一个让兴趣扎根、让人在自主参与中获得成长的地方。它未必能授予你显性的知识,但却让你在付出与坚守中,学会为何而停留、为何而担当。”江培民说。
多方探索:社团生活的“进”与“退”
在吴凯文对戏剧的热爱里,也藏着现实的矛盾。她一直担心未来的从业方向或许与戏剧无关,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剧团,会不会是 “无用功”?调查显示,76.78%的受访大学生将社团经历能否“给简历添彩”作为重要考量。
阮思婷特别看重社团的平台高度与现实意义。“在社团,我提升了公文处理与格式调整能力,对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很有帮助。”更令她自豪的是,社团发起的一项关于学校外卖需求的调研,“我们收集数据,并形成报告提交学校,最终推动另一校区引进了一家品牌快餐餐厅——能切实为同学服务、推动校园改变,特别有意义”。
阮思婷介绍,四川师范大学青年研究学社虽由学生自主运营,但挂靠在校团委,有指导老师定期进行工作指导。“借助校团委的平台,我们得以接触到更丰富的资源,与不同学院的同学建立了联系,这极大地扩展了我的人脉网络,在获取就业或考试信息时尤为有帮助。”
调查显示,面对众多社团,74.55%的受访大学生会产生 “选错社团”的担心。如若出现社团实际情况不符合预期的情况,63.72%的受访者会因其占用时间过多,影响学习和生活考虑退出;57.86%的受访者会因与兴趣不符考虑退出,社团管理混乱(49.94%)、技能收获低(44.44%)、社交需求未满足(28.48%)、社团活动频率过低或形式单一(27.63%)等也都是受访者考虑退出社团的重要原因。
社团招新季时,就读于北京一所高校的刘洛雅曾咨询吉他社、乒乓球社等社团,但因入门费用、个人精力分配等多重因素,最终选择退出。
起初,缴纳30元的入团费加入乒乓球社招新群后,群内数百人的规模便让刘洛雅动摇。“社团未开展任何前期互动和社团活动公示,也未提及每周训练次数、活动形式等关键信息,先缴纳费用让我觉得不够稳妥。”这种“信息不透明”让她无法判断社团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最终选择退出社团。
另一边,零基础加入吉他社,首先需要购买一把新吉他——这成为刘洛雅的第一个心理矛盾点。其次,在她看来,音乐类社团还存在 “隐性门槛”,尽管宣传“零基础可加入”,但若没有基础,大概率难以参与音乐会筹备、日常排练等核心环节,只能作为“边缘参与者”。
调查显示,71.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社团应设置“准入门槛”,希望通过筛选保证活动质量与成员积极性,而28.78%的受访大学生支持 “零基础”,更强调社团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北洋魔术协会,每年的新成员几乎都是零基础,社团通过每周一次的教学课和进阶班手把手教新成员,不定期的小型表演和每学期的大型魔术专场演出,也给成员们提供了充足的展示舞台。
吴凯文对团里的新老成员也有清晰的规划:一方面要做好“老带新”,保护好新人的热情,让刚接触戏剧的社员敢写、敢演、敢尝试;另一方面,要带着有经验的社员打磨精品,争取去参赛、去展演,让白杨剧团的声音传得更远。她最想告诉师弟师妹的是:“选社团不用纠结太多,找一个能让你眼睛发亮的圈子,然后一头扎进去——哪怕最后没得到什么,那些一起排戏的夜晚、一起为舞台欢呼的瞬间,都会成为你大学里最珍贵的记忆。”
在刘建宏看来,社团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不参与,关系就越淡”。他认为,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选中的社团,也不必强求。“学校有大量的社团,觉得某一个不合适,再选其他的。大学应该是这样探索的过程。”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