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提供
本报记者 郭丽菲 通讯员 高淑虹
当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横扫全球市场,无数玩家沉浸于其瑰丽恢弘的古建场景时,许多人并不知道,游戏中超七成的取景地源自山西——这片土地坐拥中国最庞大的地上文物群,而今正借助科技的力量打开另一重维度。
今年8月,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的外业队员们跋涉于临汾古县的山川之间,对散落城乡的文物古建展开了高精度的外业数据采集。他们搭建的,不仅是一张数字地图,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山西,作为中国文物大省,坐拥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多达28000余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如何让静默的瑰宝“开口说话”,让历史的遗存“走出深闺”?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以实景三维大数据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文物数字体系,为古建的永久存续、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开辟出新路径。
云端漫步 毫米级还原身边国宝
登录 “山西省文物古建实景三维平台”,就像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任意门。运城解州关帝庙中风吹叶动、曲廊通幽,五台山塔院寺的大白塔上252个风铃仿佛触手可及。从陶寺遗址到黄河古栈道,从佛光寺东大殿到玉皇庙彩塑,山西的文化遗产以真实立体之姿“走”到观众眼前。
“这个平台太震撼了!跟在现场看到的一模一样。尤其是观看了解州关帝庙景区,不仅体验到风雨雪的别样美,还发现树叶被风吹动的情景,数字古建果然名不虚传。”在山西青铜博物馆“臻藏晋现——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成果展”中,介休游客安女士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沉浸式体验了一回数字文物古建。
据了解,山西省文物古建实景三维平台详细罗列了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的分布状况,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531个、省级文保单位779个。从陶寺遗址到黄河古栈道,从五台山佛光寺、晋城玉皇庙到运城解州关帝庙,全省文化遗产沿黄河流域、太行山脉等呈带状集聚,分布清晰。平台中,国保和省保单位分类明确,可通过列表栏筛选、搜索和定位,也可点击屏幕上的点位查看,多种查询手段方便快捷。
该平台不仅涵盖全省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千余处,更通过高精度建模与智能融合算法,将分散的古建单体无缝嵌入统一时空基准,实现从山川地势到檐角铃铎的毫米级复现,真正做到“一图胜千言,一屏览千年”。
数字孪生 重现古建生命律动
指尖轻触屏幕,游客便能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山西古建之旅。在实景三维平台上选定解州关帝庙后,通过视角缩放可自由探索:拉高视角,逐步可看到关帝庙全景;拉低视角,就回到崇宁殿,周边的建筑、香炉、牌匾等细节清晰可见,还能看到树枝随风摆动,云朵缓缓飘过。可谓是俯仰庙外,于实景三维中移步换景;抑或近探庙内,尽览古建之营造法式。
实景三维不仅是静态还原,更能够“复活”古建在不同时间、天气下的生动样貌。晨曦微露时,日光掠过雁门关隘口;暮色降临时,雪霰轻轻覆盖晋祠琉璃瓦顶。通过动态光影与多模态天气模拟,平台再现了山西古建筑在真实世界中的生命节奏,让用户得以沉浸式感受“雨关帝庙、雪佛光寺”的诗意场景。
漫游模式中,游客可自由飞行于古建群之间,也可缓步近观石柱碑文、彩画斗拱,配以古韵背景与文物信息弹窗,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形到内涵”的全息体验。
实景三维的价值远超出观赏范畴,正深度嵌入山西文物保护的肌理。通过多期影像对比,系统可自动识别古建结构变形、周边环境变迁,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文物“两线”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助力天龙山景区成功申创5A;而散落乡野的彩塑、壁画,也藉此得以毫米级存档、走出深山,永续流传。与此同时,该平台也成为文旅融合与城乡记忆存续的新引擎。文化遗产沿黄河、太行山 “廊带分布”的宏观格局一目了然,古村落建筑群以“乡愁档案”的方式获得数字重生,为历史名城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4年,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联合山西文博集团、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山西省文物测绘融合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实景三维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探索。截至目前,已完成93处文保单位的数字化抢救性采集,一大批濒危文物从此“容颜永驻”。
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副院长于颂表示,实景三维不仅是技术更新,更是一种文化使命。期待通过这些数字基座,让山西的古建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技术与文明在此交汇,古老的三晋大地正借助数字之光,向世界发出跨越千年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