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找到人生方向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赵云云
“竞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是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大数据2202班学生王皓楠的信条。大学期间,他从一名普通学子到手握多个国家级竞赛奖项、成功推免至“双一流”高校的“科创达人”,他的蜕变密码就藏在一个个不眠之夜组成的竞赛旅程里。
王皓楠曾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山西赛区银奖3项及铜奖1项;第十八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众多奖项。
以赛促学 历练成才
通过参加各类竞赛,王皓楠获得了全面成长。他坦言:“这种提升是全方位的。”通过参与各类竞赛,他不仅系统掌握了项目规划、时间管理和资源整合等实用技能,使他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分会的工作,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团队协作中,王皓楠学会了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与协调,倾听他人意见的同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在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面对挑战和压力,他逐渐锻炼出冷静分析、灵活应对的心理素质。对于团队而言,共同奋斗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实现了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成长。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竞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效促进了个人在思维、能力和心态上的全面提升。
凝聚众智 协同共进
谈到团队协作,王皓楠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应当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形成合力。
在实际项目中,他们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贡献力量。团队依据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分工:由编程能力突出的成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实现,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成员负责内外部联络与资源对接,擅长文档撰写的成员负责技术文档整理与资料管理,而作风严谨细致的成员则负责系统测试与质量保障工作。同时,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分享进展、讨论问题,确保信息畅通。
王皓楠表示:“在团队协作中,换位思考非常重要。遇到问题要共同解决,而不是互相指责。”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培养了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迎难而上 双向赋能
面对技术难题,王皓楠总结出有效方法:首先内部讨论,集思广益;若无法解决,则查阅论文、请教专家;对于新知识,采用分模块学习再分享的方式。
有一次,参加国家级竞赛时,王皓楠和团队遇到棘手的技术瓶颈。通过连续一周的集中攻关,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咨询多名专业教师,最终创新性提出解决方案。他表示:“最重要的不是避免遇到问题,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难题都是成长的机会。”攻克难关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专业技术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面对学生干部工作与学习竞赛的双重压力,王皓楠推行“时间区块化”管理,将任务按优先级分类处理,利用碎片时间高效办公。在竞赛关键期提前协调工作交接,运用项目管理方法统筹进程,使两项任务形成互补——工作锻炼的沟通能力助力团队协作,竞赛培养的结构化思维提升工作效能,最终实现双向赋能。
强农报国 青春担当
回顾成长历程,王皓楠深有感触地说:“参加比赛和项目的经历是大学里最宝贵的财富。”他特别提到,通过参与涉农科技创新项目,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
在参与智慧农业项目的过程中,王皓楠见证了科技创新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作为农大学子,我们要将专业知识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找到了人生方向,用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他建议学弟学妹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