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本研究基于协同教育理论框架,分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的现实基础与时代价值,剖析当前存在的挑战,针对性地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运行模式、能力建设四个层面提出创新路径。研究尝试通过多维策略耦合,破解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结构性矛盾,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以期为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育人共同体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一、引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学校不断提升立德树人能力,更需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有力支撑,切实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深刻阐明其在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系统梳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挑战,科学探索其有效实现路径,对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家校社三维协同育人的研究基础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界定
家校社协同育人本质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构成育人共同体,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实践。从历史维度看,家庭、社区与学校原本共同承担文化传递功能,后因社会变迁导致非制度化教育场域功能弱化,专业化学校逐渐成为教育权威核心。这种历史演进揭示了三方育人责任同源性与资源互补性,强调协同育人并非新设职能,而是对教育本源结构的回归与重构。其核心在于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回应家庭社会诉求,重建多元教育生态,形成协同共育格局。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家校社三大教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功能割裂的现象,育人目标与实践脱节、资源分布窘迫、行动步调不一,甚至出现力量相互抵消的逆境,深刻凸显了协同育人的现实紧迫性。从国家战略层面,协同育人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路径,通过凝聚三方合力提升立德树人效能。从教育规律层面,学生全面发展需依托学校制度化教育、家庭生活化教育及社会实践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单一主体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从现实诉求层面,破解家庭教育功能式微、社会教育资源闲置、学校育人载体局限等结构性矛盾,亟须通过机制化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三方联动新格局既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亦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优化教育生态具有战略意义。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协同制度供给不足,各方权责边界不清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对主体权责界定较为模糊。政策文件虽已明确协同方向,但在具体实施层面未能细化操作规范,导致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职责交叉与缺位并存。实践中学校常承担主导角色,家庭被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边缘化,根源在于制度未清晰划分育人责任边界。权责不明引发主体间信任缺失,进一步削弱协同基础。同时政策落地机制薄弱,缺乏配套细则与监督框架,使制度效力难以充分释放。
(二)沟通渠道不畅,资源共享存在壁垒
家校社三方信息交互效率较低,常态化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传统联络方式难以满足即时性需求,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响应滞后。资源整合面临结构性障碍,家庭资源碎片化,学校资源封闭化,社会资源分散化,缺乏统一调度平台。资源所有权与管理模式差异加剧整合难度,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有效流通共享。资源重复建设与闲置浪费现象并存,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制约协同效能,阻碍育人合力的形成。
(三)参与动力不足,评价激励缺失
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普遍薄弱。一方面,家庭对协同价值认知有限,社区教育主体意识淡薄,学校推动协同的主动性受制于考评压力。另一方面,家校社各主体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未能建立与贡献度匹配的回报机制。现有评价体系忽视协同育人价值导向,仍以学业成绩为主要指标。评估主体单一且专业性不足,评估标准缺乏普适性,无法客观衡量协同成效。财政支持以临时性项目拨款为主,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制约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四)育人理念分歧,协同素养有待提升
三方教育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侧重学业发展,学校聚焦综合素养,社会服务目标与教育诉求错位。理念冲突导致行动方向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共识。部分家庭对自身教育责任认识模糊,过度依赖学校;社会力量对教育功能定位不清,参与深度不足。协同主体普遍缺乏专业培训,家校沟通技巧、资源整合能力、冲突解决策略等专业素养储备不足。理念认知偏差与能力短板共同制约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需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项立法进程,明确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权责清单。建议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厘清主体职责边界,建立权责对等机制;设立多级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统筹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职能,形成跨领域协调机制。委员会负责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监督政策落地执行,定期评估实施成效。同步构建法律监督与问责框架,对职责缺位或越位行为予以规范。推动政策从宏观指导向操作规范转化,例如制定家庭教育服务标准、社区教育资源准入规范等配套文件,确保制度体系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持续性。
(二)建设数字化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针对沟通壁垒问题,建议政府主导开发全国性家校社协同育人云平台,整合课程、师资、场馆等分散资源。平台设置需求发布、资源匹配、活动管理三大核心功能,支持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分级资源库制度,省级统筹优质资源开发,地市级负责区域化适配,校级聚焦个性化应用。联合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教育服务网络,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纳入资源供给体系。实施资源流转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优先使用权等方式鼓励主体贡献资源。强化平台智能分析能力,依据学生成长数据推送定制化教育方案,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
(三)优化主体协商,探索项目式联动
立足各方参与动力不足问题,建议学校牵头建立家校社三方议事会,按月召开协商会议并公示决议事项。议事会下设课程开发、活动策划等专项小组,吸纳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决策。全面推广家长教师联合会制度,赋予其监督评议、资源协调等实质性职能。创新项目制协同模式,围绕劳动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设计跨领域项目包,并实行双负责人制,由学校教师与社区专员共同管理,家长以志愿者身份深度参与实施过程,与此同时建立项目效果追踪机制,通过过程性档案与成果展演提升联动透明度。
(四)统筹育人共识,构建专业育人体系
建议地方教育部门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学校评估与地方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体系,权重不低于20%。地方政府牵头设立国家协同育人专项基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区教育组织发展;建立星级家庭评选制度,对积极参与协同的家庭给予教育服务优先权。学校组织实施家校社协同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家长教育必修课,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学、沟通策略等模块。师范院校增设协同育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嵌入社区实践环节。培育专业社会教育机构,通过资质认证与财政补贴引导其提供标准化服务,形成专业支撑网络。
五、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存在的制度缺位、资源割裂、动力不足与理念差异性等问题,提出通过专项立法与权责清单完善制度设计,依托数字化平台整合全域教育资源,创新项目式联动激活主体协商效能,构建专业育人体系强化能力支撑等策略建议,这些建议的实施需要政府主导政策护航、学校主动创新实践、家庭增强责任意识、社会释放育人潜能,唯有三方形成目标同向、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育人共同体,方能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qsngz25031)
参考文献:
[1] 蒋晓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探究[J].品位·经典,2025(4):121-124
[2] 任文岗,王琳,张晓伟.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机遇、现实困境与联动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5,39(3):71-77
[3] 杨茂庆,伍辉燕.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博弈困境与纾解[J].现代教育管理,2025(3):31-42 ●太原理工大学 梁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