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彤
近日,记者走进太原市万柏林区玉园南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几十本蓝色封皮的“民情日志”整齐摆放。这本手掌大小的本子,从社区党委书记到每一名网格员人手一本,里面满满当当记录着辖区3个小区、14700余户居民的“柴米油盐”。如今,南寒街道玉园南社区的“民情日志”已用了42本,每本都记满了居民的大事小情,累计有千余件诉求在日志里得到跟踪解决。
翻开本子,字里行间满是生活小事:谁家水管漏了要修,哪位老人需要代购药品,哪些事已经办妥,哪些还在推进,从“记下来”到“办完结”,每一笔都写得明明白白。工作人员还细心用“红、橙、黄、绿、青、蓝、白”七种颜色区分居民情况,既让服务能精准贴近居民需要,也让大家提的每一个诉求,都能有回音、有着落。
网格员杨恩英的日志本上,记着这样一段话:“某日,玉园路23号院张师傅(白色:常住居民)家漏水,渗到楼下李阿姨(红色:独居老人)家,需协调维修。”她特意在后面画了个星号,李阿姨一个人住,漏水不光影响生活,还可能有安全隐患,得算“急事”优先办。
当天上午接到诉求,杨恩英先在日志“跟进栏”写:“已联系物业,下午上门排查”,之后又跟着维修师傅一起到现场。查出是张师傅家水管老旧破裂,她一边帮两人厘清维修责任,一边补记:“下午已把漏水点堵住,明天来换水管。”第二天水管换好,杨恩英没歇着,分别去回访张师傅和李阿姨,确认两人都满意了,才在日志上划了个红色对勾,标注“销账:漏水解决,居民没意见”。
这样的“精准操作”,靠的是社区定的“软规矩”:红、橙色诉求当天得回应,24小时内拿出方案;黄、绿色48小时内要跟进;青、白色3个工作日内办完;蓝色人员的帮扶每周要跟踪;复杂问题标上“待上报”,每周反馈进展。“现在每天上班先翻日志,看看哪些红、橙色的事还没销账,就知道今天该先忙啥。”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温暖,在日志本里随处可见:橙标高龄的刘师傅行动不便,没法到社区办特困年审,网格员记下来后,带着表格上门帮他办,办完还特意说:“后续有进展,我随时跟您说!”黄标残疾人马师傅说卫生间扶手松了,网格员记下来后,维修人员不光加固了旧扶手,还照着马师傅的习惯加了个防滑的,马师傅在“确认栏”签字时,连着说“太贴心了”……“旧本子写满了,新本子接着记,往后还会一直记下去、踏实办,为居民办更多实事。”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